HOME › 新闻动态 › 16—17 世纪中日屏风画发展概况及比较
16—17 世纪中日屏风画发展概况及比较
发布者: 铜艺楼梯_ 铝艺楼梯_ 楼梯护栏_ 楼梯立柱_金步楼梯 日期:2014-05-13日本的屏风画于奈良时代(盛唐时期)从中国传入, 16-17 世纪的桃山时期,是日本绘画史上障壁画发展的黄金时代,障壁画是附饰于建筑的绘画,包括袄绘(隔扇画)、壁画、屏风画等,由此日本的屏风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同时期,处于明中后期和清初年代的中国屏风画的发展却相对呈式微趋势。本文将分别从这个时代中日两国的时代背景、绘画的发展趋势、建筑空间的变化及室内装饰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本文选取屏风画在日本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同时期中国屏风画的衰落期这一对比现象切入做创新点,主要运用比较法、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得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空间的变化及绘画形式日益独立,而同时期的日本,屏风画顺应了时代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日本的屏风画于奈良时代(盛唐时期)从中国传入, 16-17 世纪是日本绘画史上障壁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这个时期日本屏风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6-17 世纪在日本为桃山时期);而此时,处于明中后期和清初年代的中国屏风画的发展却呈式微趋势。本文将从时代背景、绘画的发展趋势、建筑空间的变化及室内装饰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本文选取屏风画在日本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同时期中国屏风画的衰落期这一对比现象切入做创新点,主要运用比较法、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来综合分析。
3
汉代出现榻屏,为屏与榻相结合的新品种,小曲屏风与床榻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特别促进了屏风画的发展,诸经史事图画屏风当时成为风气,后世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而成为传统。其中列女图是屏风画的常见题材,虽然本意是为了鉴诫,但画家却在技巧上有了更大的发挥。所谓“精利润媚,新奇妙绝”,画家对创造性的追求,使他们赋予程式化的传统形象以新鲜的艺术生命,以适应其发展趋势。两汉至魏晋屏风画的主要特点及形式:传写经史故事,风俗现状,神怪祥瑞等。王室士族非常注重经史故事的传写,以为它“特有劝诫与教化之功用”
,因此画家人物画的题材选择中,以此类为多。多曲屏风使屏风画可以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传统的先贤、列女、孝子之类画传都很适合在多曲屏风上铺展为连续的画面,图文并茂,与壁画相比,也方便更换。
图画列女先贤,作为装饰屏风的屏风画,它在当日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绚烂的艺术的光彩。代表作品如右图列女古贤图(之一、二) 。
(3)唐代
唐代家具在继承过去的和吸收外来文化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唐代以前,人们的起居和坐卧的方式,大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到唐代后期,已经出现了桌椅,桌子逐渐增多并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具的高度升高,高低型家具同时并存。在工艺制作上和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调。从而使得其制作的艺术风格,摆脱了商周、汉、六朝以来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华丽润妍、丰满
端庄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影响到屏风及屏风画的发展。屏风有座屏、围屏几种。座屏是固定陈列在房间里的,围屏则是多扇形,可以折
叠。屏风除了可以遮障和装饰之用外,还可以作为箴言牌。《唐书》记载,宪宗曾将“前代君臣事迹写于六屏”,“宣宗书贞观之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都具有座右铭的作用。唐代的屏风制作极为精巧,成为室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甫诗:“屏开金孔雀”,李贺诗:“金鹅屏风蜀山梦”,唐代诗人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屏风的华美。白居易作《素屏谣》,描写王室的屏风是“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P 31,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年出版。4五金七宝相玲珑。”而他自己的素屏风则是木骨纸面,放在草堂使用也很相称。日本正仓院藏有我国唐代或仿唐代的屏风多种,有的用夹缬,有的用蜡染,还有用羽毛粘贴,装饰手法丰富多彩。
②
(4)五代–逐渐成熟 趋于简朴 ,屏风由小座屏变得形体高大。
(5)宋(辽金)时期,高型家具已经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几、巾架等高型家具。宋代家具简洁工整、隽秀文雅,不论各种家具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家家户户厅堂多设屏风,着重屏风的位置的摆放,审美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6)明屏风较之宋代屏风无论在制作上,还是在品种样式上都有了大的发展,制作更为精巧。特别出现了有名的”披水牙子”,”披水牙子”是明清家具术语,指座屏风上连接两个墩子的前后两块斜坡状如八字的牙子,象墙头上的披水。
(7)屏风在清代达到鼎盛,制作技法的愈益精湛,其装饰陈设功能重于本来的使用功能。按照结构,清代屏风可分为两类:有底座的称为座屏,折扇可折叠的称为围屏。大型座屏为三扇式,也有五扇式,一般正中一扇最大最高,两侧高度依次递减,呈“山”字形。清中期以后,不少单扇座屏的屏心被改为镜子,俗称“穿衣镜”;还有规格较小的座屏,放在书桌几案上的称为“砚屏”;
放在炕上的称为“炕屏”;遮挡蜡烛的称为“灯屏”。清代的围屏常见的是六屏、八屏,最多可达十二曲即二十四屏。屏心上多装有书法、绘画的绢纱,或镶玉石、螺钿、木雕、描绘金漆等。制作工艺则有精、粗、雅、俗之别。
2、屏风样式概述
屏风的形式最初为独扇固定式,唐代出现了多扇折叠式。屏风按结构可分为座屏风和围屏。
(1)座屏风:由插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插屏可装可卸,用硬木作边框,中间加屏芯。大部分屏芯多用漆雕、镶嵌、绒绣、绘画、刺绣、玻璃饰花等作表面装饰。底座起稳定作用,其立柱限紧插屏,站牙稳定立柱,横座档承受插屏。底座除功能上需要外,还可起装饰作用,一般常施加线形和雕饰,与插屏相呼应。座屏风按插屏数分为独扇(插屏式)、三扇(山字式)和五扇等。此外,还有一种放在桌、案上作陈设品的小屏风,其形式与独扇式座屏风完全一样,又称为砚屏、台屏。
(2)围屏:由偶数屏扇组成,可折叠。一般扇数为 4、6、8 扇,多至 12 扇。为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P219 知识出版社,1985
年出版。5了站立稳定,屏扇多以锯齿形放置在地面。围屏由屏框和屏芯组成,也有采用无屏框的板状围屏,每扇之间用屏风绞链连接。屏框用木、竹制作骨架。有些小尺寸的围屏,可设于炕上作装饰,称为炕屏。